基層社區宣教與植堂

基層社區宣教與植堂

杜林茜

       筆者曾有幾次植堂的經驗,大多在基層群體分佈較多的地區,每一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──有時候是配搭者的身份,有時候卻是發起人。植堂過程若非身歷其境,很難體會箇中酸甜苦辣。每當看見神的家被建立、得救人數加增、屬靈生命得長進,心中就有無法言喻的喜樂,於是就對植堂事工就越來越感興趣。筆者於神學院教授「拓荒植堂」課程,正是希望帶著學生繼續進入基層社區建立教會,也讓基層的百姓得到牧養。以下為分享一次從開始到離開的完整植堂經歷,其中也穿插部分在其他地方植堂的經驗作為參考。

植堂的緣起

       台灣基層宣教是筆者心中最大的負擔。原來在勞工群體當中服事,想要帶勞工直接進入教會殊不簡單──他們對教會沒有歸屬感,教會也不懂得如何帶領他們。故此我們為勞工們開辦了「勞工團契」,使他們在團契中先認識一些基督徒(包括基督徒勞工),和我們一起唱詩,參與團契中各樣活動。經過一段時間後,再帶他們去教會,他們就比較容易融入其中。筆者從北到南去過許多工廠,特別在竹圍、土城、內壢的工廠附近,曾歷經艱辛地成立勞工團契,可惜後來移交給想法相異的同工,或因環境的因素,一個一個勞工團契解散了。這件事激起我去思考:團契可以隨時解散,如果能為基層百姓打造一個屬靈的家──教會,應該能滿足他們的需要,並且比團契更能堅固持守。

異象的分享

       筆者的母會正好打算植堂,筆者自告奮勇地與他們一同到基層群體較多的地區植堂。最後我們選擇了距教會車程約十五分鐘一個新舊雜陳的社區。該處居民大多為基層百姓或從事勞力工作的小家庭。牧師、長執同工及部分弟兄姊妹多次造訪,一方面勘察居民居住環境、一方面了解他們的生活情形。我們探訪里長,以了解當地過去的歷史背景、人口遷移與目前的發展狀況,得到許多寶貴資訊。我們不但以禱告記念植堂的事情,亦不斷地向弟兄姊妹傳遞植堂異象。

踏出第一步

       當弟兄姊妹的心被挑旺後,我們徵召了一批自願軍,在開始時先教導訓練,並在母會附近有一次「夜市佈道」。之後再前往植堂區向里長借用活動中心,為當地居民舉辦「聖誕晚會」(當時正逢年底),送出不少禮物,並在抽獎後留下許多參加者的地址與電話,成為我們下一步逐家探訪中最有用的資料。一兩百張的名單需要花點時間稍作整理,按同街同巷排妥,接著一一的登門造訪。雖然我們是非請自來,卻因他們曾參加過「聖誕晚會」,有抽到聖誕禮物,大部分居民都會與我們寒暄幾句。我們在探訪時找到幾戶因故久未聚會的基督徒,他們表明若在居所附近建立教會,一定前來共襄盛舉。

       在此必須一提,「里長」可以成為拓植中相當重要的資源。他不但在事工起步時為我們提供當地各種資訊,在我們舉辦里民活動時,他亦會從旁協助支援(包括經費)。2002年2月筆者在基督門徒訓練學院教授「拓荒植堂」時,知道學院附近的一個舊礦工社區,將近萬人居住在靠山邊半封閉的地方,卻一間教會也沒有,只有十餘位在社區之外不同教會聚會的基督徒。於是筆者帶著學生實際地訪問里長、逐家探訪,甚至每週三下午為該處的國小學生設計「小天使園地」活動;學院隔週三的福音出擊會安排一隊學生來此接應;里長願意免費借出活動中心(夏天有冷氣供應)。暑假學院福音隊安排五天的「兒童快樂營」,里長還替我們張貼海報、收報名費(約有80位小學生參加)。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,當營會進入到最後的成果展晚會時,里長、理事長乃至鎮代表主席竟然都前來「致詞」(當值並非選舉期),並承諾往後有何需要幫助之處,他們都願意與我們「配合」(往後的「兒童英文班」教室及桌椅、聖誕晚會抽獎禮物等一應俱全)。小學校長也直誇我們有愛心,願意讓我們用每週二早上自修時間進入教室,教導學生「品格教育」,原來這基層居民佔九成五的地區,從未有人在此給予他們那麼多的「關心」!其實每次活動海報上的主辦單位除了教會名稱外,還加上里辦公室的名字,也算是里長的「業績」啊!

       如今,一間福音中心在學院支持下於當地成立,主日崇拜已經開始有四個月之久,由一名曾修讀「拓荒植堂」課程的畢業生負責各項事工,筆者居中協助策劃。

尋找聚會點

       再接前段與母會植堂的後續情形,過去我們教會的婦女小組經常去關心植堂地區安養院的老人家,帶他們唱詩歌、查經,建立良好關係。因著在附近探訪,找到一些「隱藏」的基督徒想要聚會,我們就向安養院租借餐廳,每週日下午開始主日崇拜。早上在母會崇拜後,下午帶著母會的一群弟兄姊妹又去安養院參加新據點的主日崇拜。住在安養院有部分的老人家也會出席,再加上在探訪期間找到的三、四位基督徒,餐廳總是擠滿人群,好不熱鬧。然而三個月後,參加安養院崇拜的母會弟兄姊妹越來越少,老人家因為午睡時間較長也難邀請,餐廳也不易使用,於是決定另外尋覓聚會地點。我們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,終於在一批新建的住宅大樓(居民約500戶左右,加上周圍其他新建社區共數千戶)租下一戶作為聚會用地。弟兄姊妹除慷慨解囊外,並積極投入裝潢佈置、掛上招牌,再將崇拜改為週日早上舉行。

       至於教會硬體設施如聖經、投影機、講台、桌椅、廚房用具、音響、書櫃等,我們對外發出需求訊號,很快就得到回音,有些真是超乎所求所想,令人深深感受到神的恩典是何等的豐富!

接觸性聚會

       筆者推動弟兄姊妹進行社區逐家探訪,用特別設計的服務問卷來瞭解居民的需要,之後針對問卷調查開辦「英文班」、「插花班」、「烹飪班」、「醫療講座」等活動。教會旁邊剛好是夜市所在地,每月一次的「夜市佈道」,使附近的百姓都知道教會的存在;每週固定的探訪,使凡參加聚會的人士都得到相當的關懷。教會藉著這些活動和社區迅速地熟絡起來。特別是一群家庭主婦,總喜歡帶著小孩出來散步,教會便成了她們落腳之地──有時候聚集在教會包水餃、有時借用教會為她們的小孩慶祝生日,或是家中款客時椅子數量不足,來教會借用幾張,甚或大夥兒一家一菜地到教會聚餐聯絡感情。以往廟宇門前通常為社區居民的聚集點,真盼望教會能成為今後社區的主導中心!

       我們主動聯合社區婦女會辦了一次「跳蚤市場」,賣得的款項全數捐助福音機構,在崇拜後轉交捐款時,大樓的主委甚至上台表示這個社區以我們教會為榮呢!因著教會完全開放,讓許多異教徒可以更認識教會,除去許多對教會疑惑的神秘面紗。其他可以結合社區舉辦的活動包括資源回收、環境清潔、關懷弱勢家庭、兒童課業輔導等等,都是非常實際的生活見證。即使平常排斥或對基督教反感的居民,也對我們的行動欣然接受,彼此建立起良好的關係,也是有效傳福音的第一步。

       在起步時,許多活動都是接觸性聚會,然後漸漸地浮現不同的需要。於是,婦女小組、兒童主日學、查經班、青少年團契等相繼成立。然而,各項事工在開展前必須具備足夠人力資源,否則單就安排內部各樣聚會就足以將人拖垮,更不必奢望教會的進一步發展。

建立同工群

       母會能參與長期支援的人手有限,故此必須要在子堂尋找合適的弟兄姊妹,成為共同配搭的同工。每一項事工都是神所看重的,剛開始就連掃地、排桌椅都必須親力親為,但對社區的百姓實際關懷以及頻繁的探訪卻未曾減少。人在做、天在看,連四周不信主的人也在看。因主動幫助一個弱勢家庭,使獄中的父親能早日獲釋,並為他們爭取申請政府貧戶補助;不久後他們全家歸主,家中姊弟主動要求每週六下午到教會打掃、排好主日崇拜的椅子,為要讓筆者有更多時間做其它的事。

       帶著弟兄姊妹一起服事,能在過程中發掘有恩賜又可塑造的同工人選──從暑假兒童營找到兒童主日學老師,從探訪中看到樂於關懷的同工,從夜市佈道中發展出傳福音團隊,在烹飪班尋找愛筵高手,樂器班培養出敬拜樂團等,大大小小都可成為服事者;藉著家庭聚會、郊遊拉近彼此的感情,大夥兒也一起的讀經禱告、參加成人主日學追求屬靈生命的成長,教會儼然像一個大家庭,每一個成員都能彼此相繫、互相扶持的參與其中。此情此景實如詩篇所說:「看哪,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、何等地美」!

防範於未然

       教會在拓植兩年後已稍有根基,筆者所屬的福音機構將筆者調往他處,卻因新的傳道人帶領方式不同,與教會的信徒彼此造成許多傷害。磨了兩年請來的傳道離去、同工分散,甚至有一蹶不振而離開教會者,實在叫人深感痛心。目前教會雖仍繼續各項聚會,但已人事全非。這使我想到基層百姓的福音工作、栽培牧養都需要更多的瞭解與關懷、更多的耐心與愛心才能與他們相融在一起。在更換領導者時,必須尋覓願意學習且有負擔的傳道者,並且陪他走一段時間,等他可以接手後再離開,如此才不致造成 神家中的損失。

 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GoTop